Horace Pippin 1931-1937年 油彩 棉花 梅森奈特纤维板 51X85厘米
自学成才的艺术家霍拉斯·皮平(Horace Pippin)开始画画,只是想把画画作为一种治疗的手段,他希望能够让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受了伤的右臂重新动起来。后来他成为了20世纪中期最有名的非裔美国艺术家,评论家赞誉他的“原始”风格的力量和真实性。《棉花小屋》(Cabin in the Cotton)这幅画让皮平受到艺术界关注,画里展现了皮平生动、饱和的配色和强烈的构图感。
皮平住在宾夕法尼亚州,他可能在拜访南方的亲戚时看到过棉花田,但他更有可能从流行文化中汲取了灵感。20世纪30年代,随着乔治·格什温(George Gershwin)的歌剧《波吉与贝丝》(Porgy and Bess)在1935年的首演,以及玛格丽特·米切尔(Margaret Mitchell)的《飘》(Gone with The Wind)在1936年的出版,南方乡村的生活方式曾风靡一时。特别是,这幅画的构图让人想起1932年由贝蒂·戴维斯(Bette Davis)主演的同名电影《棉花小屋》(Cabin in the Cotton)的开头和结尾。那一年,平·克劳斯贝(Bing Crosby)和卡布·卡洛维(Cab Calloway)也都录制了一首名为《棉花小屋》(“Cabin In the Cotton”)的歌曲。
1937年,颇具影响力的艺术评论家克里斯蒂安·布林顿(Christian Brinton)和著名插画家N. C.怀斯(N. C. Wyeth)在宾夕法尼亚州西切斯特一家修鞋店的橱窗里发现了这幅《棉花小屋》,他们说服皮平开始展出他的作品。随后报纸报道了演员查尔斯·劳顿(Charles Laughton)购买了这幅画,这促使其他名人、艺术收藏家和博物馆都开始收购皮平的作品,给他带来了持久的好声誉。